多方合力让“软塑”重获“新生”

◎本报记者 付丽丽


(资料图片)

用完的洗衣液外包装、吃完的零食包装应该算什么垃圾?如果把它们收集起来重新高值利用,您愿不愿意加入其中?近日,由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等发起成立的中国首个产业链协同平台)和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牵头,多家单位共同发起了“软塑新生”项目活动,这将为实现塑料软包装闭环高值化利用作出新的尝试,也将为塑料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探索新的模式。

体量巨大,回收利用有待突破

作为重要的石化行业产品,塑料包装应用不仅与碳排放相关,还与一次性产品污染治理高度相关。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发布的《2021—2022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产生废塑料约6200万吨,其中回收量仅为1900万吨,占比31%。同时,还有大量的塑料制品未能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最终成为了环境污染物。

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生活中看似差不多的塑料其实有上百种,且每种都有不同的回收利用方法,工序繁杂。其中,塑料软包装因其材质多样、复杂、重量轻等特性,回收利用更成为了全球难题。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副组长王永刚表示,这一难题的解决之道,是通过塑料软包装的单一材质设计,大大提升回收价值,破解复合软包回收难的问题。

回收尴尬,价值未被有效挖掘

肩负着回收利用重任的单一材质塑料软包装被业内普遍看好,但回收情况却颇为尴尬:绝大多数塑料软包装袋都“走”向了垃圾填埋场或焚烧炉,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目前塑料软包装回收价值未被有效挖掘;消费者对塑料软包装回收的意识不强,同时也很难辨别其是否为易回收易再生的单一材质塑料软包装。”王永刚坦言。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公众意识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到位。一些城市缺乏包括塑料软包装在内的可回收物的收集、分拣和再生利用设施,这给后期的高值利用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元此前表示,塑料污染防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广泛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力量,构建覆盖塑料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如何“新生”,多方携手打通产业链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着力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

政策有支持、市场有需求,企业有动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软塑新生”项目正式立项。“希望通过项目的宣传和引导,让消费者关注消费品塑料软包装回收再利用,促进单一材质塑料软包装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回收分类、投放和再利用,探索社会化普及和回收规范的建立,从而实现物尽其用,助力绿色循环经济。”王永刚说。

据王永刚介绍,“软塑新生”项目将通过集合产业链各环节力量,以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相关设计标准为指导,建立塑料软包装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再生—高值化应用的体系。“软塑新生”项目将打破壁垒,实现塑料软包装的回收利用,并逐步实现闭环高值化利用,为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可行的新模式。

“软塑新生”项目将通过开展专项试点、示范、复制推广等工作,预期到2025年,实现年回收塑料软包装5万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