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闻】水变清了 产鱼量增加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见习记者郑秀亮 通讯员肖欢欢中山报道 “现在水变清了,产鱼量也随之增加,鱼肉肉质也更好了。”近日,在广东省中山市西区街道隆平社区稻香围养殖池塘边,养殖场场长梁逸文对园区内建成的养殖池塘尾水治理项目赞不绝口。
在稻香围连片的鱼塘水面上,可以看到秩序井然地排列着用于“鱼稻共生”的生态净化池浮岛,空气中隐约弥漫着水稻的清香。据隆平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稻香围连片养殖区总面积约2000亩,以养殖脆肉鲩、脆肉罗非鱼、虾为主,是中山市首个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改造升级与尾水治理“农业绿岛”环保共性产业园项目。
今年2月起,中山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生态健康养殖与养殖尾水治理并重的“环保共性产业园”模式。7月,稻香围养殖池塘尾水治理环保共性产业园作为中山市首个水产养殖“环保共性产业园”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
“升级改造前,每口鱼塘的尾水都是养殖户在换水和收鱼时,各自直接排入周边河沟,鱼塘用水也直接从周边河沟抽取,进排水完全没分开。排水既污染周边水体,又容易导致鱼病交叉感染。”中山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武龙告诉记者,经过实地调研后,采用“环保共性产业园”模式对鱼塘进行升级改造。
项目建成两套尾水集中治理设施,布设通达每口鱼塘的尾水收集管网,实现片区鱼塘尾水集中收集、集中治污、达标排放,并实现了鱼塘进排水完全分开,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项目对周边水环境改善较为明显。项目稳定运行两个月后,我们对周边水体进行采样检测,结果表明,项目对养殖尾水主要污染物去除率为80%以上,总氮去除率高达95%。”高武龙介绍说,养殖尾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出,对周边水体有稀释净化作用,周边水质目前已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
“‘环保共性产业园’集中治污的实践,让稻香园成为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实现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和水环境改善双赢。”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