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亮点!强化生态流量监管 助力美丽淮河建设


【资料图】

刘飞翔 高常卉

生态流量是维系河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升河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作为全国最早实施生态流量试点的两个流域之一,目前淮河流域已全面完成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确定工作,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和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生态流量保障正在从科学研究走向管理实践。

对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等方面的要求,淮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与监管工作还存在短板。淮河流域平均人口密度是全国的4倍多,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矛盾突出。淮河流域地表水开发率高达55%,河道内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推进和工农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部分早期建设的控制性水利工程未同步建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同时受流域降水年内、年际分配极不均匀影响,部分河流干涸断流等问题突出。

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将由过去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生态流量保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生态用水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化解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矛盾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生态流量监测、预报预警、调度决策及评估考核制度的全面落实及效用发挥还需时间,流域和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生态流量监管的协调联动还需深化,生态流量保障与管理工作仍任重道远,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节流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淮河流域偏农偏工、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导致水资源消耗大、人水矛盾突出、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应立足流域实际,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实现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保障水安全。要坚决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红线管理,大力推进工业、农业、城镇等领域节水,把节水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流域各地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农业节水增效,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适水种植,发展节水渔业、牧业、畜禽养殖业,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及节水改造,推广微喷灌、地膜覆盖等高效节水技术。大力推动工业节水减排,推进工业发达地区高耗水企业节水改造,督促企业完善计量设施配备与管理,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做到“用水少、失水少,循环用、少排放”。加快推进城镇节水降损,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市、县建成区老旧小区等管网高漏损地区节水改造,降低管网渗漏率,提高用水效率。

二是用足开源实招,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为突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在节流的同时,通过加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可以开发“第二水源”,把“污水”转化为“好水”供生产生活使用,既能改善水生态环境,也能缓解生态与生产生活用水矛盾。要完善再生水利用保障机制,推进构建“污水处理厂出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再生水调蓄储存设施”一体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淮北平原区和山东半岛地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推动淮河流域沿海城市探索将海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减少淡水资源消耗。积极构建再生水调蓄设施,通过采取水库调蓄、河湖拦蓄、以河代库等方式,增强再生水调配能力,引导构建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三是织牢监管网,压紧压实生态流量保障责任。保障生态流量事关河湖健康、水生态环境安全。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主体责任,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同联动、密切工作配合,切实履行河湖生态流量监管责任。水利部门要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职责,推动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方案落地实施,强化水资源统一配置、调度和管理,同时推动将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落实情况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河湖长制考核。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源头管控,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两高”项目尤其是高耗水项目环评审批,在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评批复决定中明确生态流量保障要求,并强化环评事中事后监管,督促落实生态流量保障措施。流域层面,按照“三水统筹”的总体要求,将生态流量指标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十四五”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监督的重要内容,加大规划实施督导力度,推动地方落实生态流量保障任务。逐步探索将生态流量保障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一步传导压力、压实责任。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