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资讯!什么是航天菌株?从一杯牛奶里了解航天科技

对于微生物而言,人类的身体如同一个行走的“暖房”,而肠道就是亿万共生微生物的家园。在共同进化的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大部分都是无害甚至有益的。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的共同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的健康产生益处。其中益生菌对优化人体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及治疗由菌群失调引起的相关疾病有着重要的功效,特别是对广大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人群。


(相关资料图)

近日,中国航天事业连续19年战略合作伙伴蒙牛集团与中国航天基金会在北京航天科普馆举办航天菌株发布会。会上,双方联合发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的“2016国人1号菌株”和“2016国人2号菌株”,这两株益生菌均为太空培育型菌株,是国内首个在太空停留超过1个月的菌株,打造了航天与食品行业创新融合的新标杆。

航天菌株的由来

“航天菌种”长双歧杆菌BBMN68由蒙牛自主研发,来源于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具有较强的酸耐受性能和胆盐耐受性能,可较长时间定植于人体肠道中。基于该菌株的一系列优良特性,2016年,蒙牛将乳双歧杆菌BB11和副干酪乳杆菌L9作为原始菌株,搭载 “神舟十一号”返回式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中翱翔的33天里,这些菌株与航天员一同经历了太空剧烈的温差变化、高强度太空辐射、微重力等多种考验后,随飞船顺利返回。

待返回地面后取回样品,进行乳双歧杆菌耐氧诱变菌株及副干酪乳杆菌强产酸诱变菌株的分离筛选,结果从10株乳双歧杆菌诱变株和82株副干酪乳杆菌诱变株中,筛得1株遗传稳定且耐氧系数显著高于诱变前菌株的乳双歧杆菌和1株遗传稳定且产酸能力显著高于诱变前菌株的副干酪乳杆菌株。

航天菌株的应用

有研究显示,通过无菌小鼠、抗生素或益生菌处理,结果发现改变肠道菌群能显著改变骨重建、骨发育及生长、骨强度等。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影响骨骼健康,其它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免疫介导、生长因子和激素介导、营养介导等。

航天菌株的研发是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重要实践成果,对于应用航天技术造福人民生活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2016年随“神十一”进入太空的菌株为蒙牛自主研发,这些菌株在经历了太空剧烈的温差变化、高强度太空辐射、微重力等多种考验后,除了耐受性能的提高之外,还能够显著改善宿主的肠道健康和代谢健康,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基于这些菌株的研究成果,蒙牛目前已公开发表7篇文献、申请10项专利。

航天菌株的未来发展

从2003年到2022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蒙牛已连续19年支持中国航天事业,也是首个支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乳品企业。如今,蒙牛借助中国航天工程,加强益生菌种质科研和培育,形成更多的功能菌株储备,也为乳业新品研发、产品创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研发人员正在对"航天菌种"进行观测和进一步的研究,从小小的菌株开始,探索未来乳品营养的无限可能。

营养专家认为,太空失重对航天员的肌肉、骨骼系统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乳制品中丰富的蛋白质、钙质等元素可以适当地改善这一问题,增强航天员体质,蒙牛不断推动自身技术进步,以研发力与生产力并重的产业升级策略,通过搭建蒙牛营养研究院,构建起内外部合作平台;同时还在北美、欧洲建有跨国研发中心,并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战略合作。

通过菌种太空实验,蒙牛计划研发着眼于“未来”的乳制品,不仅能适应太空生活,也能用航天级标准的品质营养来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升级。

为了将航天级营养乳制品带给每一位消费者,蒙牛整合国际资源建立自己的牧场管理体系、100%精细管理的集约化牧场,确保奶源可控、可靠、可追溯;并且引入全球统一的生产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从原奶到成品,历经100项常规检测+37项抽检项目,确保全球消费者喝上一杯安全放心的高品质好奶!

关键词: 航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