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旅行应当与野生动物保持怎样的距离
(资料图片)
近期,有科普博主在社交媒体发帖,称发现很多网友晒出在祁连山大草原游玩时,手抓野生鼠兔合影、给土拨鼠喂食的照片,有网友看到憨态可掬的野生小动物甚至想将其带回家当作宠物饲养……这些行为可能存在哪些风险?户外出行应当与野生动物保持怎样的距离?什么样的方式才是亲近大自然的正确方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此采访了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何宏轩。
“这种现象几乎每年都发生,更有甚者还会捕食野生动物。”何宏轩说。接触野生动物有极大的疾病传播风险,例如过去几年,我国鼠疫的零星病历都是因为捕食野生旱獭等野生动物造成的。新冠疫情过后,大家应该更加重视这个风险。
野生动物与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可能携带很多病原体,如鼠疫杆菌、狂犬病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其中,鼠疫杆菌是一种致命的细菌,可以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为黑死病,曾暴发过多次,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经济损失。而我国有很多地方都属于自然疫源地,当地的野生动物有携带病原的风险。自驾游或野游的游客如果误入某自然疫源地,一旦接触野生动物就有感染风险。
尽管旱獭等野生动物看上去“人畜无害”,其实它们具有很强的野性,容易抓伤或误伤人类。不仅如此,非法捕猎、贩卖、饲养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将野生动物作为宠物带回家,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还可能面临罚款、没收等处罚。
何宏轩表示,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旱獭和鼠兔等野生动物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管是扰乱、捉走饲养还是捕食,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这些动物在自然环境中有其特定的生活习性和食物链地位,如果被大量捕捉并带离原生态环境,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整体上看,这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危害,是需要反对并抵制的。
除了徒手抓鼠兔以外,游客还有哪些行为对野生动物来说是不好的、不可以有的?何宏轩建议,一是游客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野生动物会对人类投喂产生依赖性,从而丧失野性,削弱它们野外生存的技能。喂食的过程,也可能导致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二是不要破坏其栖息地。比如采摘植物、捡食野鸟蛋或毁坏洞穴等,这可能导致野生动物失去食物、庇护和繁殖场所。三是不要打扰野生动物,如捕食、追逐和近距离接触、拍照等。野生动物需要安静的环境来休息和觅食,如果游客过于接近或干扰它们,可能会引起它们产生应激反应,出现恐慌和攻击行为。四是不要携带宠物进入野生动物保护区。许多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宠物感到害怕或攻击性较强,有的宠物犬会追逐野生动物,这也是不可取的。五是进入野生动物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应按照规定,不丢弃垃圾、食物残渣和污染物。尽量保持安静,尤其在野生动物的繁殖或孵化地点避免大声喧哗。
近年来,野外旅行、徒步旅行和露营等活动日益丰富。何宏轩认为,在选择户外旅游项目时,要选择经过科学论证的户外活动和线路,在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进行,在科学指导下与野生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尽可能地避免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同时,遇到具有科学价值、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的“三有动物”更是需要保护。
“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原则就是不人为干涉。”何宏轩说,“我们需要认识到,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命权和自然习性,尽可能减少对它们的干扰和破坏,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存的环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诗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