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手机套餐变“套路”-天天百事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想办个低月租的手机套餐,却被莫名其妙购买了零元购机的金融合约分期产品;续费家庭宽带,却稀里糊涂开通了小额信贷、预授权冻结等金融业务,直到产生不良征信记录或接到金融公司催收电话,才发现自己被“套路”了……办理通信业务,却意外背上一笔贷款,手机套餐背后的这些猫腻,都指向近年来各大通信运营商广泛布局的消费金融业务。

手机卡实名制之后,运营商不仅手握海量用户基础信息,且数据维度相当丰富,涉及地理位置、银行卡交易等多个方面。为拓展业务版图、提高盈利水平,运营商聚焦深度开发用户数据价值,纷纷进军消费金融市场,并以线下营业厅为入口,推出了“零元购”“办套餐送手机”等业务。

理论上讲,通信运营商进行多元化布局并无不妥:消费者降低了购机门槛,还可享受话费补贴等优惠;运营商可以维系用户长期在网;手机厂商提高了销量;金融服务公司获取了长期客户。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销售人员避重就轻,只讲套餐优惠,对暗含的风险却含糊其辞。面对冗长繁杂的格式条款,消费者在销售人员的诱导下输密码、签字、证件拍照,却不知自己签的是一份贷款合同,甚至无意间接受了“手机欠费就意味着贷款逾期和信用受损”的约定。

通信运营商“你不问我就不说”的做法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运营商拓宽业务范围应建立在尊重消费者意愿的前提上,明明白白告知风险和收益,把选择权留给消费者。遮遮掩掩、瞒天过海的做法不仅辜负消费者的信任,也对自身发展毫无益处。

对消费者来说,要珍视个人信用,警惕各种所谓“免费”“低价”的商品和服务。征信是个人信用的重要反映,与购房、求职、贷款等事务密切相关。如果发现被“套路”,要积极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及时止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作为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尽管很多营业网点对于办理业务的流程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有打折扣和走样的情况。对此,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引导营业网点提高工作规范性,特别是对于格式条款中涉及重大利害关系的约定,销售人员应严格履行提示和说明义务,营造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放心消费的环境。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康琼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