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攻略:一图应对高温,避免“踩坑”-全球实时

夏季来临,高温天气“烤”验每个人的耐受力,除了要防晒伤,还得重点防中暑,尤其是热射病,这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


【资料图】

然而,对于防暑补水,很多人其实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或认知误区。比如为什么会出现喝白水不管用甚至越喝越渴的情况、不出门怎么还会中暑等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张谦为我们解答这些困惑,一起分享高效防暑科学补水的诀窍,避免错误认知影响自身健康。

防中暑及时补充电解质很关键

众所周知,人体正常温度大致介于36.2℃~37.2℃之间,当体温升高时身体会加快新陈代谢,并通过排汗降低体温,维持身体的稳定,防止重要脏器损伤。但是,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了正常的体温,接近甚至是超过40℃,人体无法通过散热来控制体温,随之而来的就是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症状。

对于普通人如何预防中暑,张谦主任认为可以采取以下5个措施:第一,保持充足睡眠,工作与休息间取得适当平衡;第二,室内要注意开窗通风,使用电扇、空调等电器降温;第三,避开高温环境,尽量不要在气温高的时段出门,如果要出门做好防晒,锻炼最好在较为凉爽的早晚时段;第四,及时主动补充水分,尤其要注意补充电解质;第五,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锻炼时可穿速干的衣裤。

张谦主任表示,在中暑这件事上,无论是预防还是缓解,补水都是有效的。高温高湿天气,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出汗,容易缺水,但是补水也是有讲究的,如果喝错水也是很危险的。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当出现小便深黄、口渴心烦或乏力头疼症状时,说明机体细胞已经脱水,理想的状态可以根据气温的高低科学补水。气温温和凉爽时推荐女性每天至少饮水1500毫升,男性1800毫升,天气炎热或者运动后出汗多要增加饮水。

其次,注意补充电解质。“如果已经大量出汗,因汗水导致电解质大量流失,此时不可单纯补充白开水,否则可能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超市售卖的电解质饮料,除了含有钾、钠、氯等离子外,还含有一点糖,为身体活动提供能量,同时也滋养肠粘膜维护其正常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吸收水分,预防低血糖,补水更科学、更高效。”张谦说。

此外,对于部分不得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从事户外作业或活动的人群,张谦主任建议,要随时注意个人身体状态,及时休息。一方面,尽可能不要在太阳太猛烈的时候作业,更不要长时间地在高温底下作业。另一方面,建议及时主动补水,最好是电解质饮料或糖盐水,通过及时有效地补充水分和多种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

中暑后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张谦主任表示,中暑的本质是身体因为没能及时散热而导致身体无法维持正常体温,从而引起一系列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具体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三类,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救治,死亡率极高。

“热射病不是突然出现,而是逐渐加重。如果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心慌、大量出汗、胸闷气短等中暑症状时,一定要重视并及时处理。”张谦主任提示大家说,发现中暑后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应对:第一,尽快脱离高温高湿环境,挪到通风阴凉处或凉爽的室内,比如空调房。第二,补对水,意识清醒的人及时喝电解质饮料,意识不清醒的人不可强行灌水,应及时送医。第三,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等,尽可能露出皮肤,保持周围通风,也可往患者身上洒凉水、扇风,快速降温。

“如果情况严重,中暑者神志不清,四肢湿冷、脸色苍白,可把脚部抬高可缓解休克症状,同时立即将其送至医院就诊。”张谦主任表示,通常情况下出现以下5种情况应及时就医:第一,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第二,持续性头痛;第三,肌肉痉挛,尤其是四肢肌肉不自觉的抽动;第四,呼吸浅快,主要表现为呼吸速度加快,超过20次/分,吸气吐气量小;第五,恶心,想吐但又吐不出来。

在张谦主任看来,炎炎夏日对于一些易中暑人群可以做重点防范,比如高温、高湿环境工作、运动人群,睡眠不足休息不充分的人,体型较大人群,以及体质较差的老人、小孩、孕妇等都是比较容易中暑的,需要多一分注意。同时,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也有助于防中暑,比如吃早餐、避免睡眠不足、保持运动等等。

关于中暑7大常见错误认知

说起中暑大部分人都多少知道一些,但多数人存在着“误解”,也就是错误认知。在张谦主任看来,常见的“错误认知”可总结概括为7个方面:室外才会中暑、天热才会中暑、中暑昏厥掐人中、藿香正气治疗中暑、口服退热药降温、一次性大量饮水解暑和酒精擦浴降温。

张谦主任解释说,中暑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所致,不是不出门窝在家里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家里的环境闷热、通风不佳,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也会中暑。如果散热条件太差,天气不热也可能会中暑,比如坐月子怕风,或者感冒发热用被子捂汗等,都会影响机体散热,导致体内热量短时间急剧增加和体内电解质失衡,诱发中暑。

“掐人中无急救作用,中暑首先要做的是降温、脱离热源,掐人中仅仅能起到刺激疼痛的作用,与掐大腿无异。”张谦表示,对于昏迷的病人,掐人中可能因为疼痛刺激让伤者气道更加不通畅引起误吸窒息,反而存在病情加重的潜在风险。

此外,对于常见的用藿香正气治疗中暑,张谦主任解释说,藿香正气水的适应症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不包括中暑。并且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成分可能加重脱水,造成电解质紊乱,加重中暑症状,因此不推荐使用。

当然,中暑后口服退热药降温也是错误的,究其原因在于中暑发热的机理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不同。“中暑导致的发热,是因为人体的散热中枢受阻造成的热量在体内积聚,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而退烧药主要通过身体发汗来达到降温目的。中暑后服用退烧药会进一步造成多汗,加剧水电解质丢失,从而加重病情。”张谦说。

中暑后除了首选物理降温外,科学补水也很关键。张谦主任表示,中暑后需要科学补水,但绝不是一次性猛喝白开水或者矿泉水,最好是选择电解质饮料、医用补液盐,并且要要少量、多次、分口喝。因为大量出汗会伴有电解质的流失,如果只是大量喝白水,会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昏迷。

此外,之所以不建议用酒精擦浴降温张谦主任解释说,是因为酒精蒸发带走热量的效率远不如水蒸发。“酒精擦浴可能会使体表血管舒张,加重体内水分流失情况,造成电解质失衡。”张谦说。

总之,防中暑最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尽可能避开高温高湿环境、做好通风重视散热、及时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喝电解质饮料都是可以的。其实,如果比较在意便携和口感,市场上也有售卖的固体电解质饮料,很方便携带,桑拿天气中可以随身备着,不久就是三伏天,防暑补水一定多注意,切勿大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