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无锡惠山泥人——守得住传统 跟得上新潮

文创台灯、潮流玩具、主题咖啡馆……国家级非遗无锡惠山泥人——

守得住传统 跟得上新潮(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核心阅读


(资料图片)

创新传统工艺,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开发潮流玩具,发掘古老非遗的青春模样;走进日常生活,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无锡惠山泥人已有400多年历史。如今,惠山泥人创新呈现形式、融合现代生活,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当传统泥塑艺术遇到现代金属制品,会发生什么?

今年春节期间,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的“美好生活登山节”上,完赛的选手们惊喜地领到一份特殊奖品——“惠山泥人奖牌”。彩绘着惠山古镇的铝合金材质奖牌上,镶嵌有小巧精致的传统惠山泥人“阿喜”,吸引了许多目光。

“这一奖牌是为登山活动定制的,我们对‘阿喜’形象进行了创新:脸蛋更圆、眉眼含笑,与金属质地相得益彰,也与惠山古镇浑然一体。”奖牌设计者、无锡市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介绍,将传统泥塑艺术与现代金属制品相结合,让奖牌既美观又实用,兼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奖牌的“出圈”,离不开惠山泥人手艺人和相关从业者的不断努力。文创台灯、潮玩盲盒、非遗主题咖啡馆……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惠山泥人正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传统工艺“牵手”金属材料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黑泥制作的彩色泥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中“阿福阿喜”憨态可掬的形象十分经典。清朝时期曾有相关大小作坊40多家,而后许多作坊一度倒闭。1954年,地方政府将艺人与作坊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进行生产,1958年更名为“惠山泥人厂”,2012年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然而,非遗传承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随着市场变化,传统的‘阿福阿喜’渐渐被各类新潮玩具比下去。”惠山泥人厂常务副总经理夏征介绍,厂里最少时仅20个师傅,2019年之前连续多年亏损,陷入生存困境。其实,2002年变更为股份制公司后,泥人厂也曾尝试创新,但产品设计受传统思路局限,仍以“阿福阿喜”和戏曲人物等经典形象为主,创新始终“小打小闹”,开发出的文创产品大多也未离开摆件这一传统功能。

创新,迫在眉睫。

2020年,惠山泥人厂开始结合节庆活动、传统民俗等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新路径。

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是第一步。以奖牌的创制为例,周汉庆介绍,惠山周围的稻田中,有种“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的黑色黏土。团队延续这一原料,用黑泥手工捏出4寸大小的“阿喜”后,开模“复刻”出尺寸统一的泥坯。两种材料的融合如何实现?为了泥人与金属的第一次“牵手”,周汉庆和同事们尝试了近10种胶水,在半个月内赶制出1200枚奖牌。

此外,工艺师们还研发出一系列美观又实用的物件:一轮印着水墨画的皎洁圆月前,用泥塑制成的“嫦娥”独倚栏杆,按下开关,点亮“圆月”,中秋定制款台灯展现眼前;一只红色泥塑小兔在球形的玻璃罩中,它不仅是八音盒、小夜灯,还是一个“大展宏兔”加湿器……这些巧思,出自惠山泥人厂44岁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之手。

“灵感源于日常生活,只要找到连接点,传统泥人也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周璐说。

时尚元素“碰撞”非遗文化

嘟嘟脸、背带裤,这是大阿福?不,这是潮流玩具“倷泥摩摩”。

“在传承经典形象的同时,我们也想做一款年轻人喜爱的潮玩盲盒。”惠山泥人厂的文创团队经过调研,了解到90后、00后年轻人更喜欢具有时尚气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便与一家设计公司合作,对“阿福阿喜”进行挖掘,前后修改了数十版方案。

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拿出当时的设计图纸:“最终提取出圆脸、发髻、肚兜这3个有辨识度的元素加以二次创新——女孩发髻上增加发带、男孩穿着时尚的背带裤。

潮玩的名字来自一名本土音乐人为泥人创作的主题曲,团队发现用无锡话讲惠山泥人时发音像NANIMOMO,节奏轻快又有潮流感。经过讨论,潮玩的新形象取名为倷泥摩摩(NANIMOMO)。

团队结合无锡本土美食设计系列主题盲盒,一经推出,便在线上线下受到欢迎,月销量最高时达1万盒。

开发文创,一度也面临不同声音。“我担心这一步迈得太大。”夏征是从业30多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使用PVC新材料、进行3D打印批量生产的潮玩,是否会超越传统的边界?迎合市场是否会“拉低”惠山泥人的品质和文化定位?夏征等从业者在思考。

然而,老师傅们的看法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以前,惠山泥人的订单每月一两万元,2020年以来逐步增加,现在稳定在每月20万元。”夏征了解到,许多年轻人、外地游客在买了盲盒后,开始好奇和关注其背后的非遗文化:“原来这就是惠山泥人。”

王杰坦言,从实践来看,惠山泥人给了潮玩产品文化底蕴,而网红产品又让非遗焕发活力,两者互为支撑、互相反哺。现在,惠山泥人厂扭亏为盈,去年还新招了4名00后学徒,非遗技艺后继有人。“我们要守得住传统,也能跟得上新潮。”夏征说,如今,传统惠山泥人与倷泥摩摩在产品设计上互相启发借鉴,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沉浸体验“解锁”消费场景

周末,无锡南长街一间紧邻古运河的咖啡店。顾客赵女士翻开菜单,上面罗列着“阿福摩卡”“阿喜拿铁”“泥人美式”……店长马柯热情地介绍:“我们是‘倷泥摩摩’咖啡店。”

“惠山泥人,以前我只在图片上看过,没想到还能跟咖啡结合。”在店长的提示下,赵女士注意到,这间咖啡店的与众不同:江南园林式的门窗下,摆放着一排“大阿福”;地板和桌布的颜色,都是经典的“泥人红”;桌椅左侧是一排排倷泥摩摩文创专柜;对面的展示区,还有一名老师正在现场捏泥人。

赵女士选择了“咖啡+体验”套餐:除了喝咖啡,还能学习“捏泥人”的简单操作。

“我叫朱雪琴,来自惠山泥人厂,从事这项工作30年。现在我一边在咖啡店教捏泥人,一边赶制厂里订单。这些大大小小的泥人,就是客人订购的产品。”现场老师这样介绍自己。

“好酒也怕巷子深。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除了将人请进来,也要主动走出去。”王杰说,尝试“咖啡馆+泥人体验店”,不仅因为咖啡馆氛围轻松休闲,客人停留的时间更充裕,还考虑到业态模式的可复制性。

马柯介绍,对于这一非遗项目的开发,无锡市政府还给予专项补贴,店铺租金低于周边价格一半以上。目前,每天店里客流约200人次,周末、节假日可达500人次。在无锡,“倷泥摩摩”咖啡店已经陆续开了10家,分布在历史文化街区、公园等多个场所。

“从拓展功能性,到解锁新材料新工艺,再到走进人们的生活,惠山泥人的非遗创新始终在路上。”王杰说,下一步还将与食品、文创、服装类大型连锁品牌合作,以传统又现代的面貌、丰富且沉浸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泥人、传承非遗。

本报记者 姚雪青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