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讯:山地丘陵地区传统农业如何转型升级

眼下,正是春管春耕时节。日前,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场镇保寨村,挽起裤腿、推着旋耕机的干部群众,上演了一场别样的春耕画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连续三年土地改良,无农药无化肥的施种,改善了土地板结现状,村民荷包鼓起来了,这才是真效益。”田坎上,保寨村村党支部书记王俊放下旋耕机说。他告诉记者,今年家家户户都主动要求种植生态稻米品种,种了一辈子地,保证粮食安全成了我们村的“命根子”。

保寨村的生态稻米实践是乌当区五年来立足“土地”发展做好文章,聚焦粮食保供做足发展的一个缩影。四季的乌当都有你前来的理由,但无论任何季节来到这里,都能吃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在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区,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实现传统农业的升级变革?立足优势做好粮食安全这篇文章?近日,记者在乌当区进行了田野调查。

从“会种地”到“种好地”——

专家顾问团解难题

傍晚时分,稻田里飞舞着成片的萤火虫,小孩欢欣鼓舞,吵着要大人去捉来玩,是印刻在厦门大学环境生态学院江凤英老师脑海深处的记忆。2021年的夏至,这就是江凤英与学生来到保寨村晚饭后到田间散步欣喜所见的场景。

这些“耀眼”的成绩要归功于三年来厦门大学相关团队在保寨村进行土壤的改良实验项目。回顾这些年,一群城市里的教师、学生为了将论文写在田野上,吃了不少苦。

“最初到保寨村的时候,一个老农的地硬到可以敲出声响,我们手把手带着农户做,和他们一起烧谷碳、做堆肥,田间地头的管理和农作物成长监测,现在那块地不仅能种出粮食,踩着还有些松软。”江凤英说道。

保寨村的自然资源好,但该团队介入的时候,当地农户的确在种植上遇到了困惑,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土壤养分流失、土地板结。该团队从2019年开始,从土壤问题检测到使用生物堆肥,老师带学生长期进村入户、活跃在田间地头,帮助打通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在田埂上遇到村民鲁明亮,他主动挽起裤腿从田里走出来,带我们参观他家的田地。这个秧地可有些故事,早在2019年当地政府引进厦门大学团队在保寨村进行土壤改良实验时,鲁明亮便积极配合,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他家的粮食生产第一年就看到了明显效益。

鲁明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土壤改良后的“五零”种植,大米价格每斤至少卖到10元,每亩节省化肥、农药各30元,加上精选稻米后的产品差价,一亩稻田至少可以增收1500元。去年,他家的“华红米”上市不久就销售一空,今年他信心满满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我们世代种地,要想在土地上挣钱,必须相信科学技术,保护好耕地环境,这样我们农民才能稳得住、过得好。”鲁明亮笑着说。

从“小农经营”到“试验推广”——

生态种植托起“舌尖安全”

农药化肥少了,水稻产量收益却增加了。“味道很香,可好吃了,但自家吃不上,预订的顾客太多了,卖到各地都是安全有保证的好米。”村民邵以华告诉记者。

保寨村的大米受到周边居民的青睐,因为其是在前期土壤改良的基础上种植的生态大米,品质好,没有农药化肥,吃着放心、舒心。加之保寨村依山傍水,茂密纵横的山林河流是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大本营,农户将鸡屎、谷壳等物料发酵为生物堆肥,再加上麻鸭养殖,稻田里动植物种类高达30多种,形成相互制约的环境,构成水稻种植的生态空间,能够有效防止大面积的病虫害。

“稻田的除草除虫我们不用农药,主要靠洒谷糠、放养麻鸭,鸭子游过的地方,草都被吃掉了。”村民汪庆平说。

乌当近几年培育出的华香米、华丝米、华红米等“零污染”生态稻米品种,经专业检测,多项指标高于国家规定的无公害标准,且口感清香,广受消费者欢迎,其亩产值高达8000元,稳稳保障“舌尖安全”。在示范种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新场镇成立专门工作组,在保寨村扩大种植规模,以保寨村下寨组为中心区域,大力推广,辐射种植面积达1000亩。去年春节期间,保寨村的生态大米成为新春市场的“抢手货”。

从“以城带乡”到“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破解致富密码

近年来,如何把良田种好,种出产量好、品质好的优质粮食,是乌当区稳粮保供和致富增收的重头戏。

推广生态大米种植以来,乌当区投入6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培育精品农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户做好田间管理,合作社做好销路对接,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去年华红米通过精选后再包装,最高卖到20元一斤,相比传统种植,大大增加农户对生态大米的种植需求。”新场镇农办干部倪家军说。从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开始,首批重点种植的精品生态大米,种植面积为1500亩,验收单产达到每亩482公斤,秋收上市就销售一空。

在数据背后,是当地党委、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坚持和决心。早在2020年推广种植时,不到5%的村民户愿意尝试,最终只种植了30亩作为试验。但当年的收成让犹豫不决的村民十分羡慕,于是第二年生态稻米种植面积翻了三倍。种植规模起来后,摆在大家面前是销路问题。

几经摸索,通过“党委统筹、支部负责、农户参与”的模式,着力打造乌当“零污染”生态稻米特色农业品牌,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建设三个“零污染”方面发力,创新开展“零污染”村庄创建工作。将厨余垃圾及农作物生产多余物制作成环保酵素,依托科学实验开展的土壤改良,推广农业生产不用化肥、农药的试验种植示范,农户用环保酵素种植的大米,卖价达12元一斤,达到同品种大米价格的4倍,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走遍乌当种植生态稻米的乡镇,粮食安全成为他们底气十足的看门手艺。2023年,乌当区成立“粮食安全、一村一品”技术人员包保村工作组,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72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3万吨以上。

步行在乌当的田间地头,一块块蓄满水的稻田,正在用生命孕育着未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