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点评!上海用“CT和心电图”为土壤“体检”

◆本报记者丁波

土壤也能做“CT和心电图”。近日,上海市的“土壤医生”应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开发出了新技术,可以在无损状况下对地块进行全面“体检”并形成分析报告,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以及环境修复开发、应急处置等提供了技术支撑。这项技术的“跨界”运用也是全国首创。

“PET-CT”为场地精准画像


(资料图)

在宝山区北端的一块空地上,一群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正忙碌着,他们一边布控线路,一边有序地将电极棒插入地下。

这里曾经是一片化工用地,随着城市发展,将被赋予更多的功能。而这些工作人员就是“土壤医生”,他们要对地块做全面“体检”,正在开展一次“PET-CT检查”。

“电极棒可以无损采集到土地的健康数据,这些数据传回分析系统后,可以清晰地建立一张3D场地画像。”负责实施项目的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武环科)工作人员介绍说。经过对前端采集数据汇总,加上数据模型计算,即可绘制出地块的片状分析图和立体3D图像。

工作人员解释说,片状分析图中绿色比较集中的地域,代表的是正常土壤区域,而黄色比较深的地域即为电阻率极化率比较高的区域,可以初步认定为异常区域,结合采样分析即能确定是否需要特殊处理。绘制出的3D立体图可以直观展现地块土壤状况,并可辅助估算各种不同类型土壤体量和占比。

利用物探技术对地块进行检测,突破了传统的开挖调查采样方式,无需大量采样钻探,不用破坏现场,执行效率更高。宝武环科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部门负责人高梦雯打了个比方,这项诊断技术类似于肿瘤诊断的PET-CT,可以剖析每个断面,同时能建立整体画像。而传统调查采样只是对点块进行活检穿刺,未能做到连续性和总体把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不够精准。

上海市这项物探技术新应用在行业内是首创,已经过多次试验论证,可以实现对地下固危废总量、类别进行快速鉴定,执行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0%。同时,采样调查费用降低了50%,尤其是对复杂填埋场地开展侦测精确性更高。

24小时“心电图”可快速响应报警

不仅能对功能转换地块开展全面“体检”,“土壤医生”们还将物探技术应用到了在产企业污染源管理上,做好“未病防治”,助力净土保卫战。

宝武环科的另一组工作人员打开电脑,展示了挂载在某产业园区端的土壤24小时“心电图”传回的信号图像。

“这些指标如果超过临界值就会报警,应急人员发现情况之后,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会让污染进一步地扩散到其他安全的区域。”据技术人员介绍,前端探测设备对在产企业实时捕集数据,数据会经过数智化平台传输回手机端和电脑端,后台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异常数据的微小变化,精准识别地下污染物的泄漏,整套系统实现了污染风险源头控制,能预防异常污染事件发生。

“土壤治理主任医师”高梦雯也举例说,在产企业发生异常污染事件类似于心脏早搏,常规方法应对泄漏就是到处钻探。但是如果心脏早搏时候去医院检查,一旦早搏特异性变化消失,一次性心电图就检测不到异常信号,找不到早搏位置和原因,无法定制诊疗方案。这项技术类似医院做的24小时心电图,利用电阻率和极化率等特异性信号变化,迅速找到泄漏点,快速响应预警。

“土壤污染的治理,现在也从末端治理逐步向源头管控延伸,尤其是要求在产企业自身要加强对土壤、地下水等污染状况的监控跟踪。利用物探技术开展在线监测可以有效实施对污染事件的防控。”上海市宝山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恺说。

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强化源头管理,上海市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探索已在路上。据悉,去年,上海已经对3000多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全国率先完成信息采集和调查工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