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土特产” 端稳致富碗
几年前,从甘肃省天祝县哈溪镇茶岗村搬迁到松山镇秀杰村后,王世芳一家的生活境况彻底改观:“镇、村干部鼓励我发展香菇产业,从一开始承包9个大棚,发展到后来的20多个大棚,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多。”与日益攀升的产业效益相比,更让她感觉充满希望的是,天祝县聚焦“土特产”兴产业,去年成功获批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以后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有指望。”
【资料图】
“我们坚持立足松山的资源禀赋,深入实施产业强镇创建,引领做大‘土特产’文章,实现了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松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史大维介绍。松山镇制定“351”产业发展思路,持续打造三大特色产业片区,集中精力主抓“牛羊菜菌藜”五大主导产业,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发展,不断夯实了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松山镇的实践并非个例。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甘肃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创建,项目在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带动就业增收和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传统产业引领走出宽阔致富路
“种植大蒜比种植其他农作物增收来得快,露天种完一季大蒜,接着还可以种其他庄稼。”日前,在甘肃成县店村镇,云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小龙对记者说,今年,合作社种植了100多亩大蒜。
说起种植大蒜的效益,店村镇种植户孙希鹏也是信心满满:“大蒜是我们这里主要种植的农副产品和重要经济来源。今年,我种植了5亩多的大蒜,前两年受到疫情影响,每亩收入6000多元,今年,市场相对稳定了,收入能到1万元左右。”
店村镇是甘肃省重要的万亩“三蒜”(蒜头、蒜苗、蒜薹)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三蒜”产业是店村镇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去年以来,店村镇紧抓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的政策机遇,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积极打造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新高地,全力规划建设成县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空间布局,使产业园具有蔬菜生产功能,又具有品种培育、产品包装、市场销售、仓储加工、冷链配送、农业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同时具有示范性和创新性,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通过大力发展‘三蒜’产业,我们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蹚出了一条产业强、群众富的新路子。店村镇也成功入选了全国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店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成龙说。“三蒜”产业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就业。今年全镇发展“三蒜”产业3463亩,目前长势喜人、管理到位,按照往年大蒜稳定价格,亩产效益能达到1万元以上。
让传统特色产业释放新活力、展现新优势、形成新品牌,引领乡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记者在甘肃多地采访时看到,通过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项目,项目乡镇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而且区域内种养结构和标准化程度进一步优化。同时,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以仓储保鲜、净菜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力促进了以品牌营销、休闲体验等新业态和创业配套服务等第三产业功能的拓展完善。
努力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引进农业企业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高原蔬菜种植,示范推广新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推动高原蔬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临夏县北塬镇前石村支部书记赵文告诉记者:“这样一来,产业发展起来了,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聘用村民务工,让村民既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又能挣工资,增收渠道更宽了。”
“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我们不断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面向市场,围绕绿色农业开发特色产品,推动农业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北塬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塬镇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聚焦稳定增加群众收入问题,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强镇创建,全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已建成蔬菜加工生产线2条,新增蔬菜加工产能2700吨、仓储能力1000吨,加快了乡村产业向形态更高级、布局更优化、结构更合理方向迈进的步伐,既夯实了全镇农业产业基础,又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记者在临夏县采访时了解到,为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临夏县在研究制定符合北塬镇实际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蔬菜产业,鼓励企业集中流转土地,高标准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企业负责种植、采收、包装、保鲜、销售,合作社、村集体和群众入股分红,并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同时,临夏县积极打造“河州塬”县域公共品牌,延伸蔬菜产业生产加工链条,努力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发力,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动力。
关键词: